第1022章 出发点(1 / 2)

出发点

健驮罗国都城。

城内王宫

杜启仍在写书,且下笔速度极快。毕竟杜启写书很简单,都只是从脑中誊抄资料然后整理下来即可,只是稍微费一些笔墨,倒也不至于多么辛苦。

杜启这段时间忙着写书,但对健驮罗州内的改革却也不曾落下。如今都城内的种姓制度,已经彻底废除,尤其杜启更是专门在刺史府外,单独开设了一个检举揭发的窗口,一旦有不曾造反作乱的婆罗门、刹帝利贵族自持身份欺负人,欢迎百姓举报。

一经发现,从重处罚。

在官府层面的压制下,无数普通百姓摇身一变,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人。即便还有婆罗门、刹帝利种姓心有不满,却不敢表露。

尤其最近一段时间,官府收拢了所有婆罗门、刹帝利的土地,已经重新登记人口并且丈量各地的土地,把州城附近的土地分发下去,使得百姓有了耕种的土地。

对整个健驮罗州的州城附近百姓来说,眼下发生的一切,是一辈子都不敢去奢求的,但如今切切实实得了好处。百

姓对杜启,是百分百的拥护,对杜启感激不尽。

州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,随着消息的流传,已经开始蔓延到健驮罗州境内的各地。许多普通吠舍、首陀罗出身的百姓,开始闹腾了起来,希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。

这一闹腾,不仅没有争取到利益,反倒是无数百姓遭到镇压。婆罗门、刹帝利的所有人联合起来,不断镇压造反的百姓。

杜启不曾让官府隐瞒消息,反倒是专门安排人定时的在城门口公布消息,让州城附近的百姓多知悉,其余地方的普通百姓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。恰是这样的对比,才让百姓知晓,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,才会珍惜且自发去保护这一切。

这一日,跋陀罗来到王城内。

他见到杜启后,恭恭敬敬向杜启揖了一礼道“陛下”

杜启搁下手中的笔,颔首道“跋陀罗来了啊,坐,你今日来有什么事情吗”

跋陀罗落座后,正色道“陛下,臣今日来有两件事情。第一件事,是关于州城附近种姓制度改造的事情。州城境内的所有区域,婆罗门、刹帝利种族已经废除,所有贵族身份的人都没有半点的特权。不仅如此,他们掌握的土地也全部收回来。”

顿了顿,跋陀罗继续道“除此外,州城境内的百姓人口也全部统计,所有土地也按照人口发放下去,百姓都有了自己的耕地。不过土地下放后,眼下还剩下了三万亩上等良田,十万亩中等田地,以及数十万亩的山林等。”

杜启微微一笑,颔首赞许道“你辛苦了,能推进到这一地步,多亏了你的付出。这一段时间,很辛苦吧。”

跋陀罗一听到杜启的话,连忙说道“臣不辛苦。”

说实在的,跋陀罗推进这么多的事情,要说不辛苦,肯定不可能,他为了推进这些事情,是昼夜赶工做事,不敢有半点的懈怠。可是他的内心,其实很欢喜,极为有干劲儿。

原因简单,做事情后有成就感。

曾经的跋陀罗,是一国之主,权势在握,很是自得。但人人见到了他,都是敬畏,也不敢看他,甚至还有百姓仇视他。如今的跋陀罗,走到哪里,哪里的百姓万分拥戴,对他感恩戴德,甚至于许多百姓自发的,要送一些农货给他以表达谢意。

跋陀罗能分辨出好坏,能看出百姓是打心底拥护他且感激他的。尤其一提到废除种姓制度,虽说都知道这是杜启安排的,但却是他当众宣布的。所以跋陀罗虽说失去了曾经乾纲独断的权势,却收获了更多的民意,得了更多百姓的拥戴,甚至收获无数人的感激。

这是跋陀罗从未体会到的,如今他乐在其中,这些事情做起来有意思。

有干劲儿。

杜启问道“这第二件事呢”

跋陀罗禀报道“回禀陛下,第二件事是关于逃难到州城百姓的。有越来越多的百姓,从四处各地逃难到州城来。这些百姓的汇聚,显然是种姓制度废除后的影响,无数百姓都想改变出身,想不再被压迫。所以我们如今,是否可以调兵扫荡健驮罗州各地了,拯救更多的百姓。”

“不着急”

杜启想都不想直接拒绝。

跋陀罗道“陛下,健驮罗州境内的诸多百姓,已经开始反抗婆罗门、刹帝利的统治。他们无数人,因为缺少武器,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,纷纷被镇压。这个时候不出兵,死伤会更多。”

杜启听到后眼神渐渐锐利起来,沉声道“跋陀罗,朕知道拖延时间,会导致各地真正愿意反抗的人死伤无数,但朕不能发兵。”

跋陀罗道“为什么呢”

杜启沉声道“原因有三。”

跋陀罗道“臣愿闻其详”

杜启道“第一个理由,戒日王方面,很快会发兵北上。眼下出兵和健驮罗州境内各地的婆罗门、刹帝利作战,便会分兵,导致我们的力量削弱。兵力分散后,容易被各个击破。如果没有戒日王,朕可以不顾一切的出兵扫荡四方。可是在明知道有强敌环伺的情况下,却还要分兵出战,那就是乱出手。”

跋陀罗听到后面颊抽了抽,心头叹息,他只是不愿意更多的百姓被杀。他又立刻问道“陛下,第二个理由呢”

杜启解释道“第二个理由,是为了增强健驮罗州城的凝聚力。健驮罗州的州城附近百姓,他们享受到了农奴翻身的好处,但并非人人都知道感恩。人心善变,而且人心一贯不满足,想要得到更多,也有许多觉得理所当然。”

“所以各地的厮杀,各地的乱局,暂时不管。当一则一则的消息传回来,整个健驮罗州的百姓,才会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,才会珍惜如今的一切。”

“唯有如此,才能增强凝聚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