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1章 吏治变革(1 / 2)

九月中旬,经过阅卷复查后,二次会试的成绩正式公布放榜。

此次会试共选拔出一百名综合能力上佳的举人,又有一百名在某些领域擅长的特长生,比如算术、断案方面。

看着名单上一个个熟悉的历史人名,朱慈笑的合不拢嘴,这些人都是宝贝啊,尤其宋应星、阎应元等人。

宋应星自然不用说,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,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研究,还首次提出声音是靠气体传播的,在思想哲学上研究更甚,是个行走的百科全书。

阎应元更是个牛人,历史上任江阴典史期间,率十万义民抵抗清兵南下,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,两百余门重炮,困守孤城八十一天,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,死七万五千人,史称江阴八十一日。

守城期间,阎应元几乎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所有计谋,诈降、设伏、火攻、草人借箭、装神弄鬼、声东击西、夜袭敌营、城头楚歌,居然连人体炸弹也用上了。

清军多次劝降他,阎应元却道我大明有投降之将军,无投降之典史

城破之时,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,要了一支笔,在城门上提到“八十日带发效忠,表太祖十七朝人物,十万人同心死义,留大明三百里江山。”

城破之日,十万义民无一降者,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。

此次会试,抗清三公全部到齐,阎应元、陈明遇、冯厚敦,历史上这三个未入流的小吏在江阴联手抗清,谱写了汉人的骨气与血性。

朱慈在乾清宫接见了三人,并亲自为他们斟酒,整部南明史,他最敬佩的就是李定国和这三位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他们发扬的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精神。

一般来说,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,而举人要当官,就难得多了,没考上进士只能到吏部注册,等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官员死得多了就有空缺。

举人是有资格做官,但由于人太多了,只能排队,当官的挂掉后才有机会。

某个官员去世家里开追悼会,有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的,还面露喜色,如果这些人不是和这个当官的有仇,那就是排队等当官的举人了。

有空缺了,后补的举人们经过吏部的挑选后才能去当官,挑选的标准很奇葩,先看长相,几十个举人排成一队,就跟会所客人挑小姐一样,长得丑的只能叫天不应,早点回家。

朱慈并不按照这个老套路来任命官员,他对二次会试选拔出的举人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,先培训后上岗,培训的内容就当官的工作内容,主要以推行新政为主。

培训后还要先安排实习,去往将要上岗的州县去实习三个月,三个月后通过实习考核的才能正式转正。

通不过的再回来培训一个月,再安排实习,如果再通不过,那说明你不适合当官,改行吧去县学教书也行,好歹也算知识改变命运了,恰逢朱慈准备改革教育,他们也不至于贫苦潦倒。

九月十六日,南京发生地震,南京礼部尚书朱继柞奏请令群臣检查政务缺失。

朱慈采纳了其建议,趁机对南京六部进行大换血,并要求都察院加大监察力度,又将锦衣卫散出去抓贪官反腐,给举人们腾位置。

终明一朝,共发生水、旱、虫、震、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三千九百五十二次,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,自万历至崇祯年间,每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。

崇祯元年到目前的崇祯十三年,大明发生了多次重大水灾、旱灾、雪灾、蝗灾,一些地区还发生了地震,仅在南京一地,就已经发生了四次地震,北京地震则高达七次之多。

面对如此频繁的天灾,朱慈也倍感吃力,连繁荣的浙江、三吴之地都出现了大饥荒,可想而知陕西、河南等重灾区的情况。

朱慈清楚,最近几年是天灾鼎盛阶段,只要再扛两年,到了崇祯十五年,天灾就会逐渐减弱。

朱慈看着各地送上来的一份份奏本,长呼了一口气“相比这些天灾,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,新政必须尽快推行”

南京吏部大堂中,一大群官员寒暄而坐,等待着皇太子对南京六部进行调整。

按照秩序坐下后,一群官员开始了谈话扯闲篇,由于聊的不是公事,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面,大家开始从出身讲起。